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分析 » 正文

宣威市文兴乡:花椒“麻香味”调出幸福生活“真滋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9-25  浏览次数:138
核心提示:  我家种了10亩,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总共挣了3000元。73岁的尤福周是宣威市文兴乡白药村村民,今年他家的花椒树终于挂果,因此还增加了一笔收入,他
   我家种了10亩,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总共挣了3000元。”73岁的尤福周是宣威市文兴乡白药村村民,今年他家的花椒树终于挂果,因此还增加了一笔收入,他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白药村作为文兴乡一个比较边远的村子,“山高坡陡谷深,人多地少难耕”是其最贴切的写照。因为地理环境,当地百姓常年以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种植成本高,收益见效慢,尤其像尤福周这样上了年纪的老人,即便种得下去采收也是一个问题。

  尤福周老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我们这个地方种包谷,一亩地能收700斤包谷米,按照每斤1.6元销售,毛收入也就1000多元,除去肥料、人工等成本,剩下的已经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满足一家人的生活开支。”

  百姓要致富,选准产业是关键。从2017年开始,宣威市文兴乡党委、政府,通过外请专家实地把脉问诊,最终根据白药村的地理气候找到了适宜发展的产业——花椒种植。

  在大力宣传发动下,当地百姓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到花椒种植的队伍中来,少的种2亩,多的种10余亩。种下去之后,大家都信心满满,以为种下了“摇钱树”,只待时日就能结出“金果果”,然而,栽种方式上缺乏专业性,存在与其他农作物套种现象,严重影响花椒长势和收成。不懂技术也是百姓面对的一大难题。对花椒种植、管理有心无力,就算花椒有挂果,但由于采摘时间、采摘方式等不对,导致采摘的花椒质量不高,价格上不去,农户收入也不高,种花椒的热情也慢慢“冷”了下来。

  文兴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方走访调研,对社情民意进行调查,了解到群众所顾虑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首先,邀请专家根据自然条件规划种植,培训专人进行管理,实现一带多,教会农户种植、剪枝、除草、施肥、采摘等方面的知识,并制定标准。其次,在政策上加大了扶持力度,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营造积极的种植氛围,真正的把花椒产业做好、做大、做强、做真、做实。对于销路不畅、渠道不通的实际,制定了“订单收购”模式,除了积极对接农业龙头企业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提供种苗支持外,还大力扶持小厂建设。

  技术有保障,销路被打通,老百姓又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文兴乡的花椒种植也向全乡推广,目前,全乡已有超过80%的村在大力推广花椒种植,种植面积达3553.8亩。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还得靠产业振兴。文兴乡在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把花椒产业作为“主打牌”,在推进花椒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带动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攥指成拳聚合力,真正的实现“提质增效”,做到群众确确实实有增收,达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效果。

  今年7月份,驻文兴乡庆底村的工作队队员柴森,作为家乡人深知驻村队员肩负的初心使命,他积极筹措资金,在庆底村建设了金耘种植合作社花椒加工厂,目前已收购46户村民采摘的4.1吨花椒,经过筛选加工收获干花椒752.3公斤,按照市场价及时将收入兑付给了村民,最多的种植户收入3200元,极大地提振了家乡人对乡村振兴的信心。

  “我家今年才种了4亩,挣了1000多元钱,再加上帮其他种植户采摘花椒每天还能挣100元,收入比种包谷好多了,接下来我还要扩大花椒的种植规模,让我家跟着全村一起振兴。 ”村民缪克举信心满满地说。

  九月的文兴乡,满山的花椒树成林成片,空气中飘散着沁人的“麻香味”,这一阵阵“麻香味”,既是乡村振兴的“本土味”,也是百姓幸福生活的“真滋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主办单位:达州市苍龙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

蜀ICP备2021005849号-1